作者:黄子平 尹珊珊 叶梦寒 李 辉 陈丹燕 许志强等
分类:杂志
字数:114527字
ISBM:
价格:¥4.99
出版社:
提供方:《书城》杂志
提供方简介:《书城》杂志是一本以思想、文化、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大型人文月刊,创刊于一九九三年,现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,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人文杂志之一。追求思想与语言的完美结合,在知识读者群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。
图书简介:|编辑部札记| 坐在候机大厅里,大致可以辨别出两种性情迥异的旅行者。一种在出发之前已经做好了大量的功课,查阅了网络上驴友的长短攻略,从交通到食宿、从天气到购物。厚厚的目的地旅行指南上面也已经贴满了各色标签。他必定把行程安排得井井有条,绝不容许错过任何必去的景点;另一种旅行者则显得随性随缘,下定决心买了一张机票,带上行李就出发了。他几乎对目的地一无所知,期待在那里遇到一些不同的体验、意外的惊喜,或者索性也可以彻彻底底地迷失一把。 对阅读的态度也有类似的分别。以往在图书馆目录还没有电子化之前,读者是需要通过翻阅索引或卡片来找书的。如果目录做得不那么好,还不如直接跑到书架之间,和书本亲密接触——久而久之,老到的读者深谙了排架的规律,甚至比管理员还要熟悉图书馆的某些神秘位置:例如,阅览室的某个夹层中存放着一些目录里不存在的书;某本书的纸张发黄,封面就要掉落,上面的积灰却突然消失了……有些书的封底上还贴着卡片式的借阅记录。由此偶尔会发现某些名人当年也借过这本书,上面甚至还留下了珍贵的亲笔“批注”。如果你鼻子灵的话,还可以从中嗅出不同版本纸张气味的差异——有些像干稻草,有些像受了潮的石灰。 如今的读者被电子目录娇惯坏了——检索系统里没有的,书架上一定也没有;检索系统里有的,一定明白知道它在哪里。在书架与书架之间的空间随意徜徉,成为了一种奢侈而无用的举动。甚至有些图书馆用高科技的索书系统替代了人,只要在电脑上找到信息,不过几分钟,书就顺着传送带出来了。人们不再知道书库的真正面目。正如旅行成为按图索骥,图书馆变成了一个借书的“药房”,不再有惊喜,不会有意外,岂不可惜? 以前在看电影《博物馆奇妙夜》的时候就曾经想,如果有一个图书馆奇妙夜会多么有趣!等夜深人静、人去楼空,图书馆里书籍中的各色人等纷纷走出书架——孔子、佛陀、苏格拉底、查拉图斯特拉、爱因斯坦、梅菲斯特、堂吉诃德、哈利·波特,会聚一堂。他们会各自讲不同民族的语言,还是会统一说一口字正腔圆的北京普通话?大概答案取决于他们来自原版还是译本。他们会彬彬有礼地论辩一番,还是准备一言不合就大战一场?如果贾宝玉遇到朱丽叶,是否会擦出火花?林妹妹又当如何反应?福尔摩斯、大侦探波罗和马普尔小姐谁会最先破解谜案?无论图书馆奇妙夜如何精彩,等清早管理员一上班,所有人都速速回到自己的书里,静静地等待新一天的读者。|美文选读|尊严,只有在它被剥夺的时候才存在。所以,对尊严的正面界定总是显得抽象而飘忽,负面的消极修辞却立即形象鲜明。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(《孟子》),大丈夫的“尊严”这种难以捉摸的好品质,只能在相对于“富贵、贫贱、威武”这类确凿无疑的坐标中,以一系列的“不能剥夺”来界定。尊严存在于何处?就在吾人对那些有剥夺尊严能力的政经权力大声说“不”之处。——《黄春明的传媒人及其尊严》 黄子平 / 文 若是诚挚无邪的旅行,总会遇到一些奇妙的连接,如下跳棋般轻盈而不可预见。但它们总会与更辽远的山河大地关联,这在我的漫漫长途旅行中已经被再三证实。我相信连接会适时出现,就像相信那些经历过的地理现象一样,比如从亚洲到美洲一整天的时间倒退。我相信旅途中会与冥冥中早已决定了的过程相逢:该遇到的人,该去到的地方,总会慢慢显现出来,就像房梁交汇处的榫头。——《时不我与的哀愁》 陈丹燕 / 文 寻找价值的确定性,其前提也就意味着“价值的未定性”,意味着“自我保证的欠缺”。用罗兰·巴尔特的话讲,这是在进入语言活动“无证据的领域”。非但自我保证没有着落,自我认识难以定型,就连写作本身也在疑虑中延宕,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徘徊。没有一种意义是充分的,没有一个标准是可靠的,没有一种意志是稳固的,没有一个时刻是入眠的……这是典型的“自我主义决疑论”的孤独。——《“试炼”永无止境》 许志强 / 文 以流畅、普及的形式,将美的历史告知读者,在这一点上,李泽厚与朱光潜是很好的衔接。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朱光潜以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》与青年谈心理学,后来又出版《谈美书简》。大学问家放下身段,与读者建立沟通的桥梁,这正是民国出版的一个很好的传统。——《藏与跋(之一)》 李 辉 / 文 伯格曼在许多作品中创造了使用各种符号来质询世界的做法。我对他的《小丑之夜》印象极深,用这个例子替代隐喻更丰富但更浅显明确的《野草莓》(这在我眼中只是达利油画的运动版本,实在算不上什么杰作),《小丑之夜》很重要,因为我从这个片子开始爱上了伯格曼,后来才发现这是他创作的一个分水岭:离开当代生活。——《时间消失的斯堪的纳维亚岛屿影像》 尹珊珊 / 文 梦想与现实之间不断的冲突成了莫里斯作品最重要的动力源泉,当然,有时它也是横亘在他面前的巨大障碍。他从无忧无虑的童年长大,怀着一份渴望和憧憬,然而他理想化的浪漫和婚姻在现实中只是一场梦魇。通过不懈的努力,他确立了自己在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设计师和制造商的地位,可是,他觉得这一切,声誉、名望、成功,不过是一场虚妄的误解。——《威廉·莫里斯:一个老男人的屋顶》 叶梦寒 / 文《书城》杂志是一本以思想、文化、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大型人文月刊,创刊于一九九三年,现有上海报业集团主管,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人文杂志之一。追求思想与语言的完美结合,在知识读者群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。